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肝肾综合征的概述

2024.08.10 15:39

肝肾综合征是指在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损伤。

肝肾综合征主要发生在肝硬化等严重肝病晚期,常伴有门脉高压、腹水等表现。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等有关。当严重肝病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时,一方面,门脉高压使得内脏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引起肾血管强烈收缩;另一方面,肝脏对一些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灭活能力下降,导致其在体内蓄积,进一步加重肾血管收缩,从而使肾脏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急性肾损伤。但此时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

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并发症。诊断肝肾综合征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损伤,如原发性肾脏疾病、肾前性氮质血症、肾后性梗阻等。

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改善肝功能和纠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可采取限制液体入量、补充白蛋白、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如针对肝硬化进行病因治疗、防治并发症等。在某些情况下,如条件允许,肝移植可能是最终的治疗方法。但总体而言,肝肾综合征的预后较差,患者死亡率较高。对于严重肝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早期发现和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合理饮食、预防感染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