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放射性肠炎怎样判断

2024.12.31 07:29

放射性肠炎可通过病史、症状、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1.病史:放射性肠炎患者多有腹腔、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史,如宫颈癌、直肠癌等接受放疗后,肠道受到辐射损伤的可能性增加。放疗剂量、照射范围、照射时间等因素与放射性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详细了解患者的放疗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为放射性肠炎。

2.症状:放射性肠炎的症状具有一定特点。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与受照射肠道部位相关。便血也是常见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晚期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还可能有肠道穿孔、瘘管形成等严重并发症表现。

3.内镜检查:内镜下放射性肠炎有其特征性表现。早期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血管纹理不清。随着病情进展,黏膜可出现溃疡,溃疡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底部有灰白色苔。在慢性期,可观察到黏膜萎缩、苍白,肠腔狭窄等改变,通过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对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4.影像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放射性肠炎的判断。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皱襞紊乱、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表现。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肠道壁的增厚、肠周脂肪间隙的改变、有无脓肿或瘘管形成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强,可进一步评估肠道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放射性肠炎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5.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放射性肠炎的金标准。在病理切片中可观察到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等特征性改变。同时,还可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从而明确放射性肠炎的诊断。

在诊断放射性肠炎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检查结果,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同时,要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肠道疾病进行仔细鉴别,如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等,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