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兮恒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呼吸内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什么会导致肺下界降低

2024.11.12 10:4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下界降低主要与肺气肿、肺容积增大、膈肌下移、肺组织弹性减退、胸廓前后径增大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肺气肿:肺气肿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典型病理改变。在肺气肿状态下,肺泡过度膨胀、融合,导致肺组织含气量增多,肺容积增大。使得肺脏整体向下扩张,从而导致肺下界降低。

2.肺容积增大: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塞,气体排出受阻,肺内残气量增加,肺总量也随之增大。肺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一样向周围扩张,下方的肺组织也会向下延伸,进而使肺下界的位置下移。

3.膈肌下移:随着肺容积的增大,肺脏对膈肌产生向下的压力。长期作用下,膈肌被压低。膈肌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重要结构,下移会带动肺脏的下部分也向下移动,最终导致肺下界降低。

4.肺组织弹性减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组织长期受到炎症等因素的损害,弹性纤维遭到破坏,弹性减退。使得肺组织不能像正常时那样维持其形态和位置,容易在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向下垂坠,促使肺下界降低。

5.胸廓前后径增大:疾病发展过程中,胸廓为了适应肺容积的变化,前后径逐渐增大,形成桶状胸。这种胸廓形态的改变会改变胸腔内器官的相对位置,肺脏在胸腔内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肺下界也会相应地降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下界降低是多种病理生理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改变相互影响,反映了疾病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