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2024.08.20 06:3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萎缩、变薄,可能引发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遗传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进入胃部后,可引发胃黏膜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解决方法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

2.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也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受损、萎缩。针对这一病因,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以减轻自身免疫反应。

3.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善饮食习惯,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4.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选择胃黏膜保护剂等替代药物。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多种多样,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定期体检,对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病因,有助于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