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和小肠的保护性内膜。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治疗方面,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案来根除幽门螺杆菌。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使胃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引发炎症。另外,过度饮酒、浓茶、咖啡等饮品,其中的酒精、咖啡因等成分也会刺激胃黏膜。还有暴饮暴食、不规律进食等习惯,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受损。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并且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3.胆汁反流: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胆汁会从十二指肠反流至胃内。胆汁中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直接接触胃黏膜,对胃黏膜产生损伤,进而引起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对于胆汁反流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加快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来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的进一步损害。

4.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生素等,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炎症。在使用这些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5.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胃黏膜细胞视为外来的有害物质进行攻击。针对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进行治疗,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同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胃部的病变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