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2024.08.29 16:46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主要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一周内,主要是因为新生儿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肠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而引起。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则多在出生一周后出现,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有关。这类黄疸的特点是胆红素值一般不会太高,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通常良好,生长发育也多正常。但如果胆红素值过高或持续不消退,也可能会对宝宝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进而影响宝宝的智力、听力等发育。

对于母乳性黄疸,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如果黄疸程度较轻,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促进宝宝排便,以利于胆红素的排出。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黄疸的变化情况,如黄疸逐渐加重或持续不消退,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母乳喂养,改为配方奶喂养,并配合光疗等治疗措施,以降低胆红素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带宝宝适当晒太阳,但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对于母乳性黄疸,要重视但不要过度紧张,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通常都能使黄疸顺利消退,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