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肠道息肉是怎么回事

2024.08.19 06:49

胃肠道息肉是指在胃或肠道内黏膜上生长的良性肿瘤,其形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衡。

1.遗传因素:遗传在胃肠道息肉的形成中扮演了一定角色。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可增加患者患息肉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定期体检,以早发现、早治疗。

2.慢性炎症刺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胃炎、肠炎等,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息肉。积极治疗原发炎症疾病,有助于减少息肉的形成。

3.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胃肠道息肉的发生。过多摄入腌制、烧烤、油炸等食物,也可能增加息肉风险。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有助于预防息肉的发生。

4.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胃肠道息肉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降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

5.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有害物质更容易侵入肠道黏膜,从而诱发息肉形成。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补充益生菌等方式来实现。

胃肠道息肉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炎症、饮食等多个方面。在预防和治疗胃肠道息肉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定期体检、改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炎症疾病、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等。通过这些方法,有助于降低胃肠道息肉的发生风险,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