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细菌性肠炎便血

2024.08.10 13:06

细菌性肠炎可能会导致便血。

当发生细菌性肠炎时,肠道受到细菌感染而出现炎症反应。这些细菌可损伤肠道黏膜,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形成。随着炎症的进展和肠道黏膜的破坏,就可能导致小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后排出,从而出现便血现象。

在细菌性肠炎中,常见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肠道。患者除了便血外,通常还会伴有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腹泻可为水样便、脓血便等。严重的细菌性肠炎还可能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如果怀疑有细菌性肠炎并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等来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包括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如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用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症状等。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细菌性肠炎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以预防肠道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