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密度减少是什么病

2024.12.16 09:53

骨密度减少通常被称为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疾病。随着骨密度的减少,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通常与年龄、性别等自然因素有关,而继发性则可能与某些疾病、药物或生活方式有关。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自然会下降,尤其是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质流失加速。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病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也是关键因素,缺乏运动、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吸烟和过量饮酒等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也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了解这些风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这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乳制品、绿叶蔬菜、坚果等都是良好的钙源,而阳光照射则有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适度的锻炼也非常重要,负重运动如走路、跑步、跳舞等能够有效增强骨密度。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过量饮酒,有助于保护骨骼健康。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及时了解自身骨骼状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关注骨密度,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