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级甲等 肾内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高渗性脱水向低渗性脱水变化的机制是什么

2024.09.07 12:18

高渗性脱水向低渗性脱水变化的机制主要是在治疗高渗性脱水过程中只补充水而未补充适量的盐,导致脱水类型发生转变。

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患者会出现口渴、尿少等表现。如果在治疗时,不恰当地过多补充水分,而没有同时补充足够的电解质,特别是氯化钠等盐类。随着大量水分进入体内,会迅速稀释细胞外液,使渗透压逐渐下降。此时,虽然总体的体液量可能有所恢复,但由于补充的盐分相对不足,细胞外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尤其是钠离子浓度会相对降低,从而逐渐从高渗状态转变为低渗状态。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临床表现。原本高渗性脱水时,可能因脑细胞脱水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烦躁、谵妄等。但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后,由于水分又会向细胞内转移,可能导致脑细胞水肿,进而引起头痛、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更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同时,由于电解质失衡,还可能影响心脏、肌肉等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出现心律失常、肌无力等情况。所以,在纠正脱水状态时,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脱水类型和程度,合理选择补液的种类和量,以避免脱水类型的不恰当转变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