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胆囊切除后经常腹泻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23

胆囊切除后经常腹泻主要与胆汁排泄异常、消化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脂肪消化障碍、饮食结构改变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胆汁排泄异常: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持续进入肠道,缺乏胆囊的调节作用。胆汁的排放不再根据进食规律进行,导致胆汁在肠道内的浓度和排放时间与正常生理状态不同。使得脂肪消化不完全,未被消化的脂肪进入结肠后,增加了肠道内的渗透压,导致肠道内水分增多,从而引起腹泻。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让肠道逐渐适应胆汁的持续流入。

2.消化功能紊乱:胆囊切除后,消化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受到影响。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和相互作用发生改变。正常情况下,胆囊在进食时释放适量胆汁,与胰液等共同作用于食物进行消化。胆囊切除后,这种协调被打破,消化过程不能顺利进行,尤其是对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消化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需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如蔬菜、水果等,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

3.肠道菌群失调:胆囊切除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发生改变,胆汁酸的代谢异常会影响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胆汁酸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改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失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可能增多,这种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如对食物的发酵、吸收等,进而引发腹泻。可适当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如食用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的食物或制剂。

4.脂肪消化障碍: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流入肠道,胆汁的浓度相对较低且分泌量不稳定。胆汁中的胆盐对于脂肪的乳化和消化起着关键作用,胆汁的这种变化使得脂肪不能被充分乳化,脂肪酶难以有效地将脂肪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未被消化的脂肪在肠道内堆积,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患者在饮食中应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选择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鱼类中的白肉部分,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等高脂肪食物。

5.饮食结构改变:部分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由于担心消化问题,过度改变饮食结构,可能突然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或者只食用非常清淡的食物。这种突然的改变会使肠道功能不适应,肠道黏膜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起腹泻。患者应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根据身体的适应情况逐步增加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

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作息,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果腹泻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腹痛、发热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