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叶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级甲等 内分泌科

抗利尿分泌失调综合征概述

2024.09.06 17:52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内源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或其活性作用超常,从而导致水潴留、尿排钠增多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抗利尿激素的不适当分泌有关。多种因素可引起这一情况,比如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胰腺癌等,可异位分泌抗利尿激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外伤等也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正常调节;药物如某些抗抑郁药、止痛药等也可能诱发。当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时,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水潴留,而尿中钠排出相对增多,进而引起血钠降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乏力、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低钠血症的程度和发展速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血钠和尿钠水平、血浆渗透压等。治疗的关键在于纠正水负荷过多和低钠血症,限制水的摄入是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去除病因,如治疗肿瘤、停用相关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钠等指标的变化,避免纠正过快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等并发症。对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非常重要,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