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

2024.11.19 09:21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红细胞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红细胞受外源性因素损伤,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血浆中非脂型胆红素含量增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出现黄疸。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等。患者除黄疸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溶血性黄疸患者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在饮食上,应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是由某些特殊病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如蚕豆病患者,要严格避免接触诱发溶血的因素,像蚕豆及其制品等。同时,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监测胆红素水平、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