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皮

基础信息

别名:南五加皮、五谷皮、红五加皮

性味:味辛;苦;微甘;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筋骨痿软;小数点儿行迟;体虚赢弱;跌打损伤;骨折;水肿;脚气;阴下湿痒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根皮。更多展开↓

原形态:1.细柱五加灌木,有时蔓生状,高2-3m。枝灰棕以,无刺或在叶柄基部单生扁平的刺。叶为掌状复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柄长3-8cm,常有细刺;小叶5,稀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3-8cm,宽1-3.5cm,先端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或沿脉上疏生刚毛,下面脉腋间有淡棕色簇毛,边缘有细锯齿。伞形花序腋生或单生于短枝顶端,直径约2cm;总花梗长1-2cm;花梗长6-10mm;萼5齿裂;花黄绿色,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开放时反郑;雄蕊5,花丝细长;子房2室,花柱2,分离或基部合生,柱头圆状状。核果浆果状,扁球形,直径5-6mm,成熟时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种...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地海拔200-1600m的灌木丛林、林缘、山坡路帝和村落中。 2。生于海拔200-1600m的森林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五加皮,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茎叶俱青,作丛,赤茎,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叶生五叉,作簇者良。四叶、三叶者最多,为次。每一叶下生一刺。三、四月开白花,结细青子,至六月渐黑色。根若荆根,皮黄黑,肉白,骨坚硬。五月、七月采茎,十月采根,阴干用。蕲州人呼为木骨。一说乃有数种,京师、北地者,大片,类秦皮、黄柏辈,平直如板而色白,绝无气味,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经》: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蹩,小儿不能行,疽疮阴蚀。 2.《本草经疏》:五加皮,观《本经》所主诸证,皆因风寒湿邪伤于(足少阴、厥阴)二经之故,而湿气尤为最也。《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又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肝肾居下而主筋骨,故风寒湿之邪,多自二经先受,此药辛能散风,温能除寒,苦能燥湿,二脏得其气而诸证悉瘳矣。又湿气浸淫,则五脏筋脉缓纵;湿气留中,则虚赢气乏。湿邪既去,则中焦治而筋骨自坚,气日益而中自补也。其主益精强志者,肾藏精与志也。 3.《别录》:疗男子阴痿,囊下湿,小便余沥,女人阴痒及腰脊痛,两脚疼痹风弱,五缓虚赢,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 4.《药性论》:能...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