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竹黄

基础信息

别名:竹黄、天竺黄、竹膏、竹糖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心定惊。主小儿惊风;癫痫;中风痰迷;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薄竹等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更多展开↓

原形态:1.青皮竹竿高8-10m,直径3-5cm,尾梢弯垂,下部挺直;节间长40-70cm,绿色,幼时被白蜡粉,并贴生淡棕色刺毛,后变无毛;分枝常自竿中下部第7-11节开始,以数枝或多枝簇生,中央1枝略较粗长。箨鞘早落;箨耳较小,不相等,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缘齿裂;箨片直立,易脱落。叶鞘无毛,背部具脊,纵肋隆起;叶耳通常呈镰刀形,边缘具弯曲而呈放射状的繸毛;叶舌边缘啮蚀状;叶片线状被针形至狭披针形,一般长9-17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小穗含小花5-8朵,顶端小花不孕;颖仅1片,具21脉;外稃椭圆形,具25...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青皮竹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2.薄竹常生于海拔1500-2500m的山地常绿阔叶灌木林中。 资源分布:1.青皮竹分布于广东、广西,现华东、华中、西南各地广为栽培。2.薄竹产云南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本品始载于《蜀本草》,原名竹黄。 1.韩保升曰:“《图经》云:竹节间黄白者,味甘,名竹黄。”2.《日华子》谓:“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耳。”3.《开宝本草》云:“按《临海志》云: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4.《纲目》指出:“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疗疾。”上述本草所云天竹黄的来源与今相同。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论天竹黄清心凉肝、化痰定惊之功1.1.李中梓:“竹黄之寒,专泻少阴之火。火去而惊邪诸证靡不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1.2.缪希雍:“天竺黄,气微寒而性亦稍缓,故为小儿家要药。入手少阴经,小儿惊风天吊诸风热者,亦犹大人热极生风之候也。此药能除热养心,豁痰利窍,心家热清而惊自平,君主安而五脏咸得滋养,故诸证悉除也。明目,疗金疮者,总取甘寒凉血清热之功耳。”(《本草经疏》)2.论天竹黄与竹沥性能异同2.1.李时珍:“竹黄,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纲目》)2.2.倪朱谟:“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竹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