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油

基础信息

别名:沥油

性味:苦;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杀虫。主疥疮;皮癣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其同属植物木材中的油树脂。更多展开↓

原形态:1.乔木,高达45m,胸围1.5m。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成不规则长块状裂。小枝常轮生,淡黄褐色,无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褐色,先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有长尖头。叶针形,2针一束,稀3针一束,长12-30cm,细长而柔软,叶缘有细锯齿,树脂道约4-8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2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1-1.5cm,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雌球花单生或2-4个聚生于新枝顶端,淡紫红色。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形,长4-7cm,径2.5-4m,有短梗,下垂,熟时粟褐色;中部种鳞近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cm;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鳞脐微...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0m以下山地。 2.生于海拔100-2600m的山地。 3.生于温带沿海山地和平原。 4.生于东部沿海山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南京一带有栽培。 4.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等地;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多有栽培。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本草纲目拾遗》:治疥疮久远不愈。以此油新浴后擦之,或加白矾末少许,和擦。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