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苏

基础信息

别名:芥蒩、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劳蒩、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水鸡苏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肿。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咽痛;失间;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痢疾;淋证;跌打肿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华水苏或毛水苏的全草或根。更多展开↓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茎高20-80cm,节上具小刚毛。叶对生;叶柄长3-17mm,近茎基部者最长,向上渐短;叶片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cm,宽1-2.3cm,先端微急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两面无毛。轮伞花序6-8花,下部者远离,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长5-13cm的假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微小;花萼钟状,连齿长达7.5mm,外被具腺微柔毛,稀毛贴生或近于无毛,10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球形,无毛。...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水沟边或河岸湿地。 作画于水沟边及沙地上。 生于湿草地及河岸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1.《本经》。 2.《纲目》:水苏、荠宁,一类二种尔。水苏气香、荠宁气臭为异。水苏,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色青,对节生,气甚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如苏穗,水红色,穗中有细子,状如荆芥子,可种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纲目》: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故《太平和剂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热诸病,有龙脑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唾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下血者亦少也。 3.《本经逢原》:水苏,即苏之野生色青者。其气芳香,故《本经》所主,一皆胃病,专取芳香正...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