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基础信息

别名: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性味:味咸;性寒;小毒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更多展开↓

原形态: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着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着,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着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黄色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黄色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更多展开↓

石龙子语音

  • 被蜥蜴咬了怎么办

    如果不小心被蜥蜴咬伤,首先要看咬伤部位的伤口。如果皮肤变黑,并且出现红肿疼痛,有 徐珊珊 01:15 主任医师 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