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

基础信息

别名: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寄生树、茑木

性味: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肢体偏枯;风湿痹痛;头错目眩;胎动不安,崩漏下血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的枝叶。更多展开↓

原形态:1.灌木,高0.5-1m。嫩枝、叶密被锈色星状毛,有时具疏生叠生星状毛,后变无毛;小枝灰褐色,具细小皮孔。叶对生或近对生;叶柄长8-10mm;叶片厚纸质,卵形至长卵形,长2.5-6cm,宽1.5-4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阔楔形;侧脉3-4对,略明显。伞形花序,1-2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具花l-4朵,通常2朵,花序和花被星状毛,总花梗长2-4mm;花梗长6-7mm;苞片鳞片状;花褐色;花托椭圆形或卵球形;副萼环状;花冠花蕾时管状,长2.5-2.7cm,稍弯,下半部膨胀,顶端卵球形,裂片4,匙形,反折;花丝比花药短2/3,药室具横隔;花盘杯状;花柱线形,柱头头状。浆果椭圆状或近球形,果...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400m的平原或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桃树、李树、龙眼、荔枝、杨桃、油茶、油桐、橡胶树、榕树、木棉、马尾松或水松等多种植物上。 2.生于海拔500-1900m的山地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梨树、李树、梅树、油茶、厚皮香、漆树、核桃或栎属、柯属、水青冈属、桦属、楱属等植物上。 3.生于海拔20-1000(-2800)m的沿海平原或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袖树、橘树、柠檬、黄皮、桃树、梨树或山茶科、大戟科、夹竹桃科、榆科、无患子科或马桑等植物上,稀寄生于云南油杉、干香柏上。 4.生于海拔300-1300m的山地、丘陵或河谷盆地阔叶林中,寄生于桑树、油茶、樟树或栎属...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1.《神农本草经》:桑寄生实,明目。 2.陶弘景:桑上者名桑上寄生尔。诗人云,施于松上翅方家亦有用杨上、枫上者,则各随其树名之,形类犹是-般但根津所因处为异。 3.《唐本草》:桑上寄生,寄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厚肌。茎粗短。 4.《蜀本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叶如桶而厚,软茎如槐而肥脆。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草蒙答》:凡风湿作痛之症,古方每用独活寄生汤煎调。川续断与桑寄生气味略异,主治颇同,不得寄生,即加续断。 2.《本草经疏》:桑寄生,其味苦甘,其气平和,不寒不热,固应无毒。详其主治,一本于桑,抽其精英,故功用比桑尤胜。腰痛及小儿背强,皆血不足之候,痈肿多由于营气热。肌肤不充,由于血虚。齿者,骨之余也,发者,血之余也,益血则发华,肾气足则齿坚而发眉长。血盛则胎自安。女子崩中及内伤不足,皆血虚内热之故。产后余疾,皆由血分,乳汁不下,亦由血虚。金疮则全伤于血。上来种种疾病,莫不悉由血虚有热所发,此药性能益血,故并主之也。兼能核湿,故亦疗痹。 3.《本经逢原》:寄生得桑之余气而生,性专祛风逐湿...更多展开↓

桑寄生语音

  • 桑寄生的药理作用有哪些

    1、降压作用作用,机制可能由于抑制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也可能系作用于循环系统 姜丽丽 01:17 主治医师 2019-08-09
  • 桑寄生的功效与作用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枝叶。在我国云南、湖北、甘肃、山西等多地都有分布。它 姜丽丽 01:36 主治医师 201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