蚺蛇肉

基础信息

别名:蟒蛇、蟒、王蛇、南蛇、埋头蛇、王字蛇、琴蛇

性味: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杀虫止痒。主风痹;瘫痪;疠风;疥癣;恶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蟒科动物蟒蛇除去骨脏及皮的全体。更多展开↓

原形态:蟒蛇,全长6-7m。肛孔两侧有爪状后肢的残余。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具有1行红棕色、镶黑边略成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各有1行较小而中央较浅的斑块。头颈部背面有一矛形斑,头部腹面黄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尽可杂有少数黑褐色斑。眶前鳞2,眶后鳞3或4;上唇鳞10-12,吻鳞及前2枚上唇鳞有唇窝,前后若干下唇鳞有较浅的唇窝。背鳞平滑无棱,中段65-72行;腹鳞较窄小,255-263;尾下鳞65-69对。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能吞吃重10-15kg以下的野廘和山羊等动物,但主要以鼠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孟诜:作脍食之除疳疮;小儿脑热,水渍注鼻中;齿根宣露,和麝香末敷之。 2.《食疗本草》:主温疫气,可作脍食之。 3.《本草拾遗》:主喉中有物,吞吐不得出者,作脍食之。 4.《纲目》:除手足风痛,杀三虫,去死肌,皮肤风毒厉风,疥癣恶疮。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