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基础信息

别名:负劳、蜻蛉、桑根、仓、胡蝶、狐梨、诸乘、胡蜊、马大头、纱羊、青娘子

性味:味咸;性温

功能主治:益肾壮阳;强阴秘精。主肾虚阴痿;遗精;喘咳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蜓科动物碧尾蜓和蜻科动物赤蜻蛉、夏赤卒、褐顶赤卒、黄衣等的全体。更多展开↓

原形态:1.碧尾蜓,体型大,腹部长达50mm。体色带绿,头部有大型复眼1对,额上具一条宽的黑色横带。胸部黄绿色,胸侧第1及第3上方1/3具条纹。翅2对,膜质,透明。翅膜上常有轻微的金黄色光泽,前缘及翅痣黄色。腹部绿色至褐色、黑色,并有条纹和斑点。 2.赤蜻蜓,体中型,腹部长35-38mm。未成熟时体黄褐色,成熟时呈鲜红色。前胸褐色,合胸前方红色、侧面红色。翅透明,翅痣黄色,其上、下边缘厚,黑色,前、后翅基部均具红斑。腹部红色无斑纹。 3.夏赤卒,体小型,腹部长22-25mm。体黄色,胸部褐色,具细毛和黑色条纹。翅透明,翅痣黄褐色,围以黑缘。腹部黄褐或赤褐色。 4.褐顶赤道卒,体中型,腹部长24-26mm。体黄褐色。胸部黑色、褐色、黄褐色,具黄斑和黑色条纹。翅透明。翅痣褐色,翅端具褐斑。腹部红褐色,具褐色横斑和黑色纵条纹,此条纹越在后边遥腹节越扩大、色越黑,第8、第9两节几乎全部黑色。 5.黄衣,体中型,腹部长29-35mm。体黄色,头部黄色,眼较大,单眼间有一条黑色横纹,胸部黄色,具褐斑。翅甚宽,透明,基部淡橙黄色,翅痣黄色,痣的两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黄褐色,具黑斑。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飞翔力强,常在水面较高上空往反飞翔,捕食飞行的小型虫类。 2. 3. 4. 5. 资源分布:1.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2.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3.分布于福建、广西、四川。 4.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 5.我国分布于南北各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1.《出自《本草经集注》》:蜻蛉有五、六种,今用青色大眼者。其余黄细及黑者不入药用。 2.《本草衍义》:蜻蛉,其中一种最大,京师名为马大头者是,身绿色,雌者,腰间一遭碧色。用则当用雄者。陶隐居以谓青色大眼。一类之中,原无青色,眼一类皆大。此物主化于水中,故多飞水上。 3.《纲目》:蜻蛉,大头露目,翼薄如纱,食蚊虻,饮露水。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别录》:强阴止精。 2.《日华子本草》:壮阳,暖水脏。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息风镇惊。 4.《陆川本草》:治肾虚阴萎。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