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

基础信息

别名: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天水牛、推屎虫、黑牛儿、铁甲将军、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牛屎虫、推车虫、大将军、触角牛、粪球虫、铁角牛

性味:味咸;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破瘀;定惊;通便;散结;拔毒去腐。主症瘕;惊痫;噎膈反胃;腹胀便秘;痔漏;疔肿;恶疮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金龟子科动物屎壳螂的全虫。更多展开↓

原形态:屎壳螂,全体宽卵圆形,黑色,略有光泽。胸下密被纤长绒毛。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表面密被鱼鳞状皱纹,头上有一基部粗大向上收尖的角突。触角4节,前胸背板表面均匀分布细圆疣状刻纹,在中部稍后高高突出成锐形横脊。鞘翅密布细皱纹,各有7条易辨之纵线。足短壮。雌虫头顶无角突,而呈横脊状隆起。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栖息于草原和农村中牛、马、驴的粪堆下,掘土穴局面。产卵后雌雄共同推粪土将卵包裹而成丸。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蜣螂,生长沙池泽。五月取,蒸藏之,临用当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庄子》云:'螂之智,在于转丸。'其喜入人粪中,取屎丸而却推之,俗名为摧丸。当取大者,其类有三、四种,以鼻头扁者为真。 3.《本草衍义》:蜣螂,大小二种:一种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黄,子附母而飞行。昼不出,夜方飞出,至人家庭户中,见灯光则来。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经》:主小儿惊痫,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2.《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3.《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4.《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6.《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7.《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