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基础信息

别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性味:苦;辛;微寒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主风湿痹通痛;筋骨拘挛;手足不遂;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黄疸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粗茎秦艽、麻花艽、达乌里秦艽的根。更多展开↓

原形态:1.多年生草本,高20-60cm。主根粗长,圆柱形,上租下细,扭曲不直,有少数分枝,中部多呈罗纹状;根茎部有许多纤维状残存叶基。茎直立或斜生,圆柱形,无毛。基生叶多丛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长达40cm,宽3-5cm,先端尖,全缘,主脉5条;茎生叶3-4对,对生,较小,基部连合。花多集成顶生及茎上部腋生的轮伞花序;花萼管一侧裂开过半,萼齿浅;花冠管状,深蓝紫色,长约2cm,先端5裂,裂片间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长圆形,无柄。蒴果长圆形或椭圆形。种子椭圆形,无翅,褐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茎根粗大,大部或全部...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2.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3.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4.生于海拔800-4500m的田埂、路旁、河滩沙地、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3.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 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阳明有湿,则身体酸疼烦热,有热则日晡潮热骨蒸。 2.《本草经疏》: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通身挛急。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泻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 3.《本草征要》:秦艽,长于养血,故能退热舒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疗风无问新久。入胃祛湿热,故小便利而黄疸愈也。 4.《本经逢原》: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