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基础信息

别名:茹藘、茹卢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

性味:苦;寒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更多展开↓

原形态: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cm,宽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5。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及顶生;花小,黄白色,5数;花萼不明显;花冠辐状,直径约4mm,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无毛。浆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黄帝内经》载有"四鸟贼骨-藘茹丸",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本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别录》指出茜根"可以染绛……生乔山川谷。"《本草经集注)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蜀本草》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论茜草功擅活血:1.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1.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1.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