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药

基础信息

别名:九层楼、盘龙七、偏头七、螃蟹七、白窝儿七、狮子七、山糜子

性味:甘苦;温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鹿药及管花鹿药的根茎及根。更多展开↓

原形态:1.鹿药,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横走,多少圆柱状,直径6-10mm,有时具膨大结节。茎中部以上具粗伏毛。叶互生,4-9枚;叶柄长3-15mm;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3cm,宽3-7cm,先端近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粗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3-6cm,具粗短毛;花单生,花梗长2-6mm,花被片6,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mm,白色;雄蕊6,花丝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子房3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mm,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2.管花鹿药,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0-80cm。根茎直径1-2cm。茎中部以上具短硬毛或微硬毛,少有无毛。叶互生,具短柄或几无柄;叶片椭圆形、卵形或长圆形,长9-22cm,宽3.5-11cm,先端渐尖或具短尖,两面具伏毛或近无毛。花多少偏于轴的一侧,通常排成总状花序,有时基部具1-2个分枝或具多个分枝而成圆锥花序,花序长3-7cm,具毛;花梗长1.5-5mm,具毛;花被高脚碟状,筒部长6-10mm,裂片6,开展,长2-3mm;雄蕊6,生于花被筒喉部,花丝极短,花药长约0.7mm;子房3室,花柱稍长于子房,柱头3裂。浆果球形,直径7-9mm,熟时红色,具2-4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2.生于海拔1300-4000m的林下、灌丛下、水旁湿地或林缘。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2.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千金.食治》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鹿药,甘能益血,甘能入脾,甘温益阳气,故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当与黄精、萎蕤、枸杞之类同科。气味和平,性本无毒,补益之外,别无治疗。 2.《开宝本草》:主风血,去诸冷,浸酒服之。 3.《贵卅民间药物》:治痨伤,痈毒。 4.《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补气血,壮筋骨。洽头痛,偏头痛,风湿疼痛,月经不调,痨伤。 5.《西藏常用中草药》:壮阳益肾,活血法瘀,除风湿疼痛,洽阳萎,跌打损伤。更多展开↓

鹿药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