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针

基础信息

别名:白棘、棘刺、赤龙爪

性味:辛;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痈肿;喉痹;尿血;腹痛;腰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jujubaMill.var.spinosa(Bunge)HuexH.F.Chow的棘刺。更多展开↓

原形态:酸枣落叶灌木,稀为小乔木,高1-3m。老枝灰褐色,幼枝绿色;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1枚针形直立,长达3cm,另1枚向下弯曲,长约0.7cm。单叶互生;托叶针状;叶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钝,基部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锯齿。花小,2-3朵簇生于叶腋;花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花瓣5,黄绿色,与萼片互生,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明显,10浅裂;子房椭圆形,埋于花盘中,花柱2裂。核果肉质,近球形,成熟时暗红褐色,果皮薄,有酸味。花期6-7月,果期9-10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山谷、丘陵、平原、路旁以及荒地。性耐干旱,常形成灌木丛。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1.《唐本草》:棘有赤、白两种,亦犹诸枣色类非一,后条用花,斯不足怪。以江南无棘,李云用枣针。今用棘刺,当取白针为胜。花即棘花,定无别物。然刺有两种,有钩者,有直者,补益宜用直者,疗肿宜用钩者。 2.《蜀本草》:《切韵》曰,棘,小枣也,田野间多有之。丛高三、二尺,花叶茎实俱似枣也。 3.《本草衍义》:白棘,乃是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白棘,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草述》:《准绳》治溲血,有鹿茸丸,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且有桂、附,是则《别录》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非无据也。第如《本经》之治,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得非此味补益,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是则行而补者,在诸药味中,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惟是白棘、棘针,在《别录》主治,若有稍别,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 2.《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3.《别录》:决刺结,疗丈夫虚损,阴痿,精自出。补肾气,益精髓。疗腰痛,喉痹不通。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