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络

基础信息

别名:橘瓤上筋膜、橘瓤上丝、橘丝、橘筋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通络;理气;化痰。主经络气滞;久咳胸痛;痰中带血;伤酒口渴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果皮内层筋络。更多展开↓

原形态: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资源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求原》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草崇原》:橘瓤上筋膜,治口渴吐酒,煎汤饮甚效,以其能行胸中之饮,而行于皮肤也。 2.《纲目拾遗》:金御乘云,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 3.《本草便读》:橘络,甘寒入络,无甚功用,或可清络中之余热耳。 4.《日华子本草》:治渴及吐酒,炒煎汤饮甚验。 5.《纲目拾遗》: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6.《本草求原》:通经络,舒气,化痰,燥胃去秽,和血脉。 7.《四川中药志》:化痰通络。治肺劳咳痰、咳血及湿热客于经隧等症。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