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性味:辛;甘;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通血脉;行药势。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孟诜: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中恶ZHU忤,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以大豆一升,熬令汁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又熬鸡尿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 2.《随息居饮食谱》:解烧酒毒,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员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2.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3.《汤液本草》:酒能行诺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4.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耶。 5.《本草衍义补遗》:酒,《...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