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衡

基础信息

别名:蘅薇香、土卤、楚蘅、杜蘅、土杏、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细辛、钹儿草、杜葵、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性味:辛;温;小毒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根茎及根或全草。更多展开↓

原形态:1.杜衡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叶柄长3-15cm;芽胞叶肾状心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睫毛;叶片阔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和宽各为3-8cm,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缘有短毛,下面浅绿色。花暗紫色;花便长1-2cm;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长1-1.5cm,直径8-10mm,喉都不缢缩,喉孔直径4-6mm,膜环极窄,宽不足lmm,内壁具明显格状网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平滑,无乳突皱褶;药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离生,先端2浅裂。柱头卵状,侧生。花期4-5月。 2.小叶马蹄香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叶柄长3-15cm;芽胞叶卵形或长卵形,边缘有睫毛;叶心形、卵心形、稀近戟形,长3-6cm,宽3.5-7.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心形,上面通常深绿色,有时在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或近边缘处有短毛,下面浅绿色,或初呈紫色而逐渐消退,或紫色。花紫色;花梗长约1cm,有时向下弯垂;花被管球状,直径约1cm,喉部强度缢缩,膜环宽约1mm,内壁有格状网眼,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基部乳突皱褶区;药隔伸出,圆形,中央微内凹;子房近上位,花柱6,柱头卵状,顶生。花期4-5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地。 2.竽于林下草丛或溪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山海经》: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靡芜,名曰杜衡,食之已瘿。 2.陶弘景:杜衡,根、叶都似细辛,惟气小异尔。 3.《唐本草》:杜衡,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生山之阴,水泽下湿地。根似细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谬矣。及己独茎,茎端四叶,叶间白花,殊无芳气;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疗疮疥,不可乱杜蘅也。 4.《本草衍义》:杜衡用根,市者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治风寒咳逆。 2.《药性论》:止气奔喘促,消痰饮,破留血,主项间瘤瘿之疾。 3.《本草纲目》: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 4.《广西中药志》:通经,散寒,祛痰,利尿。 5.《江苏药材志》:发汗,祛痰。治感冒头痛,牙痛,口舌生疮。 6.《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气管炎及水肿。 7.《本经逢原》:杜衡香窜,与细辛相似,故药肆以之代充细辛。但其气浊,不能搜涤少阴经中之寒,稍逊细辛一筹耳。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