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别名:胡蒜、葫、独头蒜、独蒜
性味: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更多展开↓
原形态:大蒜,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习,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2.5cm,基部鞘状。花葶实心,圆柱状,高达60cm,中部以下被叶鞘;总苞具长7-20cm的长喙;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小花梗纤细;小苞片大,卵形,膜质;具短尖;花常为淡红色;花被片披针形至卵状披形,长3-4mm,内轮的较短,花丝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扩大部分每侧各具1齿,齿端成长丝状,长超过花被片,外轮的锥形;子房球状;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补遗》陶弘景:今人谓葫为大蒜,谓蒜为小蒜,以其气类相似也。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补遗》:大蒜,性热善散,善化肉,敌人喜食,多用于暑月。其伤脾伤气之祸,积久自见,化肉之功,不足言也。 2.《纲目》:葫蒜,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症积肉食,此其功也。故王祯称之云:味久不变,可以资生,可以致远,化臭腐为神奇,调鼎俎,代酰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气,北方食肉面,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盖不知其辛能散气,热能助火,伤肺、损目。昏神、伐性之害,荏苒受之而不悟也。久食伤肝损眼。 3.《本草经疏》:葫,大蒜也。辛温能辟恶散邪,故主除风邪,杀毒气,及外治散痈肿?疮也。辛温走窜,无处不到,故主归五脏。脾胃之气最喜芳香,熏臭损神耗气,故久食则伤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辛温太过,则血耗而目损矣。总之,其功长于通达走窍,去寒湿,辟邪恶,散痈肿,化积聚,暖脾胃,行诸气。 4.《别录》:散痈肿疮,除风邪,杀毒气。 5.《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6.《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7.《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8.《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9.《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10.《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11.《纲目》:按孙《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葫荽。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痈疽之发,着灸胜于用药,缘热毒中膈,上下不通,必得毒气发泄,然后解散。凡初发一日之内,便用大独头蒜,切如小钱厚,贴顶上灸之,三壮一易,大概以百壮为率。一使疮不开大,二使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一举而三得之。但头及项以上切不可用此,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12.《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更多展开↓
大蒜问答
Q拉肚子可以吃大蒜吗
A拉肚子时可以适量吃大蒜,但需谨慎。大蒜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
黄玉红 主任医师Q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生吃大蒜吗
A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以适量生吃大蒜,但需谨慎对待。大蒜具有抗菌
黄玉红 主任医师Q大蒜煮水能治疗拉肚子吗
A大蒜煮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缓解拉肚子的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
黄玉红 主任医师Q胃胀能不能吃大蒜
A胃胀时可以适量食用大蒜,但需注意量的控制和个人体质。大蒜具有
黄玉红 主任医师Q胃酸可以吃大蒜的吗
A胃酸可以吃大蒜,但需适量。大蒜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能够
黄玉红 主任医师Q拉肚子能不能吃烧大蒜
A拉肚子时不建议吃烧大蒜。虽然大蒜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玉红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