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

基础信息

别名: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公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燥湿杀虫。主赤白痢疾;鼻衄;崩漏;血痔;寒热温疟;带下;阴痒;湿疹;瘰疬;痈疮;眼目赤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细叶白头翁、蒙古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和钟萼白头翁的根。更多展开↓

原形态:1.白头翁,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状茎粗,直径8-15mm。基生叶4-5,开花时长出地面,叶3全裂;叶柄长7-15cm,被密长桑毛;叶片轮廓宽卵形,长4.5-14cm,宽6.5-16cm,上面疏被毛,后期脱落无毛,下面密被长柔毛,3全裂,中央全裂片有柄或近无柄,3深裂,中央深裂片楔状卵形,或狭楔形,全缘或有齿,侧深裂片不等2浅裂;侧全裂片无柄或近无柄,不等3深裂。花争1-2,花后生长,高15-35cm,苞片3,基部合生,简长3-10mm,裂片条形,外面密被长柔毛,内面无毛;花两性,单朵,直立,花梗长2.5-5.5cm;萼片6,排成2轮,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2.8-4.4cm,宽9-...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平原或低山山坡草地,林缘或干旱多石的坡地。 2.生于草原或山地草坡或林缘。 3.生于山坡、沙地或高山草地。 4.生于石砾地、林间空地或灌木丛中。 5.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 6.生于海拔1900-2600m的山地草坡。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 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宁夏。 3.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4.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 5.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6.分布于新疆。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1.《本经》。 2.《别录》: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3.《唐本草》:白头翁,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根甚疗毒痢,似续断而扁。 4.《蜀本草》:《图经》云,(白头翁)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日干。 5.《开宝本草》: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李杲: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2.《本草经疏》:白头翁;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狂易鼻衄者,血热也;寒热者,血瘀也;症瘕积聚,瘿气,靡不由血凝而成。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3.《本经逢原》:白头翁,《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 4...更多展开↓

白头翁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