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清退虚热。主虚劳赢瘦;骨蒸痨热;久疟;久痢;崩漏;带下;症瘕;瘰疬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或山瑞鳖的肉。更多展开↓
原形态:1.中华鳖,体呈椭圆形或近卵圆形,成体全长约30-40cm。头尖,吻长,形成吻突呈短管状;鼻孔位于吻突前端,上下颌缘覆有角质硬鞘,无齿,眼小;瞳孔圆表,鼓膜不明显,颈部可长达70mm以上,颈基部无颗粒状疣,头、颈可完全缩入甲内。背腹甲均无角质板而被有革质软皮,边缘具柔软的较厚的结缔组织,谷称裙边。背面皮肤有突起小疣,成纵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对,肋板8对,无臀板,边缘无缘板相连。背部骨片没有完全骨质化,肋骨与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于肋板外侧。四肢较扁平,前肢5指;内侧三指有外露的爪;外侧二指的爪全被皮肤包裹而不外露,后肢趾爪生长情况亦同,指、趾间具蹼而发达。雄性体较扁而尾较长,末端露出于裙边;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边。泄殖肛孔纵裂。头颈部上面橄榄绿色,下面黄色,下颌至喉部有黄色斑纹,两眼前后有黑纹,眼后头顶部有10余个黑点。体背橄榄绿色或黑棕色,具黑斑,腹部肉黄色,两侧裙边处有绿色大斑纹,近尾部有两团豌豆大的绿色斑纹。前肢上面橄榄绿色;下面淡黄色,后肢上面色较浅。尾部正中为橄榄绿色,余皆为淡黄色。 2.山瑞鳖,体近圆形,当体重9kg时,长、宽达36cm×21cm,体重大者可达20kg。体背隆起,皮肤粗糙,体背、边缘、颈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质喜钉状突起;体后部的鼓钉更大而密。边缘内质裙边甚为肥厚。四肢粗壮,侧扁。尾短,略呈扁圆锥形,基部宽,末端尖。体灰黑色、墨绿色、紫黑色或黑青莲色。头、四肢乌黑色或墨绿色。腹面乌黑色带紫,具深色斑块。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湖泊、河流、池塘及水库等水域。 2.生活在山区的河流、溪、潭中。 资源分布:1.除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纲目》:鳖性畏葱及桑灰,凡食鳖者,宜取沙河小鳖,斩头去血,以桑灰汤煮熟,去骨、甲,换水再煮,入葱、酱作羹食乃良。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别录》:主伤中益气,补不足。 2.《千金·食治》:疗脚气。 3.盂诜:主妇人漏下赢瘦。 4.《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腹中激热。五味煮食之,当微泄。 5.《日华子本草》:益气调中,妇人带久,治血瘕腰痛。 6.《本草图经》:补虚,去血热。 7.《日用本草》: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 8.《纲目》:作食,治久痢;作丸服,治虚劳,痃癖,脚气。 9.《本草备要》:凉血补阴,亦治疟、痢。 10.《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主脱肛,崩带,瘰疬,症瘕。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