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性味:味辛;性凉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挥发油。
原形态:多年生芳香草本,茎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锐四棱形,多分枝,四侧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节处毛较显着。单叶对生;叶柄长2-15mm;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长级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花时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递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柄纤细,长2.5mm,略被柔毛或近无毛;花...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重庆堂随笔》
摘录:《中华本草》
各家论述:1.《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 2.《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 3.《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 4.《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