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基础信息

别名:拙贝罗香

性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开窍醒神;豁痰辟秽;行气活血;止痛。主中风痰劂;惊痫昏迷,产后血晕;心腹疼痛;风痹肢节痛

生长采收

来源:药材基源:为安息香科植物安息香和越南安息香的树脂。更多展开↓

原形态:1.乔木,高10-20m。树皮绿棕色,内皮棕黑色,木质部棕红色,幼枝被棕色星状毛。叶互生;柄长约1cm;叶片长卵形,长达11cm,宽达4.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上面略有光泽,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状毛,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由总状花序集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被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钟状,5齿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均被银白色丝状毛,内面棕红色;雄蕊8-10,花药线形,花丝基部联合成管;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上部1室,下部2-3室,花柱细长,棕红色。果实扁球形,长约2cm,灰棕色。种子坚果状,红棕色,每室有种子1枚,具6纵纹。 2.乔木,高5-20m。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纹;枝稍扁,被褐色长绒毛,后变为无毛。叶互生;柄长8-15mm,密被褐色星状毛;叶片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卵形,长5-18cm,宽4-10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无毛或嫩叶脉上被星状毛,下面密被灰色至粉绿色星状绒毛,边全缘,幼叶有时具2-3个齿裂,侧脉5-6对。顶生圆锥花序较大,长5-15cm,下部的总状花序较短,花梗和花序梗密被黄褐色星状短柔毛;萼杯状,5齿裂;花白色,长1.2-2.5cm,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花萼及花冠均密被白色星状毛;雄蕊10,等长,花丝扁平,疏被白色星状毛,下部联合成筒;花柱长约1.5cm。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cm,外面密被星状绒毛。种子卵形,栗褐色,密被小瘤状突起和星状毛。花期4-6月,果期8-10月。更多展开↓

生长环境分布:生态环境:1.野生或栽培于稻田边。 2.生于海拔100-2000m的山坡、山谷、疏林或林缘。 资源分布:1.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及爪哇。 2.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更多展开↓

文献

出处:出自《唐本草》1.《纲目》:叶廷珪《香谱》云,此乃树脂,形色类胡桃瓤,不宜于烧,而能发众香。汪机曰,或言烧之能集鼠者为真。 2.《本经逢原》:安息香,紫黑黄相和如玛瑙,研之色白者为上;粗黑中夹砂石、树皮者为次,乃渣滓结成也;有屑末不成块者为下,恐有他香夹杂也。修制最忌经火。

摘录:《中华本草》更多展开↓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心腹恶气。 2.《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3.《日华子本草》:治血邪,霍乱,风痛,妇人血噤并产后血运。 4.《纲目》:治中恶,劳瘵。 5.《东医宝鉴》:辟瘟疫。 6.《本草述》:治中风,风痹,风癎,鹤膝风,腰痛,耳聋。 7.《本经逢原》:止卒然心痛、呕逆。 8.《本草从新》:宜行气血。研服行血下气,安神。 9.《本草便读》:治卒中暴厥,心腹诸痛。 10.《中药材手册》:治小儿惊癎。更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