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是指中医经络学中,十二条主要经脉的运行顺序和方向。这些经脉分别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规律通常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形成一个循环的网络,贯穿全身,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 在具体的循行过程中,十二正经的运行不仅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还与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相互影响。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起止点和循行路线,贯穿于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络系统。通过对这些经脉的刺激,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了解其循行规律对于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应用十二正经的循行规律时,应注意经脉的起止部位和相互关系,避免混淆。同时,了解每条经脉所对应的脏腑功能和临床症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辨证施治。实践中应结合个体差异,灵活运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奇经八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因其与十二正经不同,没有表里相配合的关系,也不直属于脏腑故称奇经。八脉是八条经脉的总称,分别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是第一点沟通十二正经之间的联系,第二点对十二正经的气血有蓄积调节的作用。其中任脉能总督一身之阴经,所以称为阴脉之海,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所以称为阳脉之海。 冲脉能调节十二正经的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带脉能起到约束纵型的诸脉的作用。阴跷脉、阳跷脉有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阳维脉其作用是维系,能维系阴脉和阳脉。...
经别共有十二,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和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在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在头顶部阳经的经别和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和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称六合。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和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同时也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络的治疗范围。...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和头面部。 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筋,指阳筋,分布于项背部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筋经筋为主。 柔筋指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于皮肤的地方。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以此为依据而划分。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症的作用。一般一些皮肤科和美容科的疾病,如带状疱疹、痤疮、黄斑、黑色素沉积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通过在皮部进行治疗,而解决相应的症状。...
十二经脉与脏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经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脏腑则是人体内重要的器官和功能单位,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之间有对应的关系。每条经脉都与特定的脏腑相连,负责传导气血、调节脏腑功能。例如,心经与心脏相连,负责心脏的气血循环;肝经与肝脏相通,调节肝脏的疏泄功能。通过经脉的调理,可以影响脏腑的健康状态,反之亦然,脏腑的功能失调也会反映在经脉的气血运行上。了解经脉与脏腑的关系,有助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个体差异和病理变化都会影响这一关系的表现。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灵活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经脉与脏腑的和谐。...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连接。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节,又是针灸治疗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的气血密切相关,通过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穴均分别归属与各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 故腧穴、经络、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全身的腧穴按照是否归入十四经脉,和是否有固定的部位和名称,总体为可归纳成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指具有固定名称和位置,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腧穴,不属于十四的则为奇穴,阿是穴是无固定名称,无固定的位置,以压痛点和病变部位等反应点,为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全身的腧穴按照是否归于十四经脉,是否有固定的部位和名称,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静脉系统中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于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且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解剖标志法、相对定位法和功能定位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找到体表的腧穴,为针灸、推拿等治疗提供依据。 解剖标志法是通过身体的解剖结构,如骨骼、肌肉、韧带等作为参考,确定腧穴的位置。例如,肘部的曲池穴可以通过肘关节的外侧边缘和肱骨的外侧髁来定位。相对定位法则是根据腧穴与其他腧穴或身体部位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例如,合谷穴位于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的凹陷处。功能定位法则是根据腧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来选择相应的腧穴,如针对头痛选择百会穴。 在进行腧穴定位时,需要注意个体差异,因为每个人的体型和解剖结构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腧穴位置有所不同。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定位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建议在定位时多做观察和触摸,结合个人的感受与经验,以提高准确性。同时,了解腧穴的功能和适应症,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腧穴的主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近治作用,腧穴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点,既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二、远治作用,指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在远治作用方面尤为突出。 三、特殊作用,除了腧穴的局部治疗和循经远道治疗外,腧穴还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以及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
医康复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中医传统疗法治疗, 尤其擅中医慢病、中医养生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