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气滞血瘀证是什么意思

2024.08.16 09:45

气滞血瘀证是中医的一种证候类型。气滞主要是指人体气机运行不畅,气的流通受阻,可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外邪侵袭等多种因素引起。当气的运行不畅时,会出现局部或全身的胀满、胀痛、窜痛等表现,比如胸胁、脘腹胀痛等,且疼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加重。

血瘀则是指血液运行瘀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既可以因气滞而导致血行不畅,也可因寒凝、血热、气虚、外伤等其他因素引起。血瘀的表现常见局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或有肿块、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舌下络脉曲张等。

气滞与血瘀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能行血,气滞则血行不利,容易导致血瘀;而血瘀又会进一步影响气的运行,加重气滞。气滞血瘀证在临床上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可表现为心胸刺痛、心悸等;在妇科疾病中,可能出现痛经、闭经、月经有血块等;在跌打损伤疾病中,伤处疼痛、肿胀、青紫等也与气滞血瘀有关。

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中医常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通过药物来疏通气机、活血化瘀,以改善症状。同时,患者自身也需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