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和肠息肉

2024.12.03 11:23

胃息肉和肠息肉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增长、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遗传因素:某些息肉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个体,其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调控机制出现异常,容易形成大量息肉。在胃黏膜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遗传相关的息肉形成机制。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息肉并进行干预。

2.炎症刺激:长期的胃肠道炎症是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慢性肠炎或慢性胃炎时,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会持续刺激黏膜上皮细胞。在胃里,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可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就可能形成息肉。对于炎症性疾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炎症发展。

3.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胃肠道影响较大。长期吸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同时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胃黏膜和肠黏膜。酗酒则会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破坏黏膜的屏障功能。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的毒素和废物排出不畅,刺激肠黏膜,增加息肉发生的风险。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均衡饮食有助于减少息肉发生。

4.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胃肠道黏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细胞更新速度可能减慢,细胞的稳定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黏膜细胞更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增生,形成息肉。老年人应更加关注胃肠健康,定期体检。

5.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胃黏膜上,引发的慢性炎症会改变胃内微环境。这种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类会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失衡,从而促使胃息肉的形成。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降低胃息肉和肠息肉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