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

2024.10.12 11:0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心肌代谢异常、遗传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粥样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在缺血程度较轻或患者对缺血的感知阈值较高时,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症状。

2.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在调节心血管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对心肌缺血的感知能力下降,使得患者在心肌缺血发生时没有明显的疼痛或不适。

3.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内皮功能障碍会影响冠状动脉的舒张和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且可能不伴随典型症状。

4.心肌代谢异常:心肌代谢过程中的异常,如能量产生和利用障碍,可能使心肌在缺血状态下仍能维持一定的功能,从而不表现出症状。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和症状表现。具有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病因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应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