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消化道出血怎么医治

2024.12.21 12:02

消化道出血的医治包括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抑制胃酸分泌、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补充血容量:补充血容量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措施。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可能引起低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通过快速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可以维持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改善组织灌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能增加血容量维持时间。输血则适用于严重失血导致贫血或休克的患者,包括输注红细胞、血浆等成分,以纠正贫血、补充凝血因子等。

2.止血治疗:止血是消化道出血治疗的关键环节。根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不同,止血方法多样。对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可使用药物止血。例如,氨甲环酸等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起到止血作用。另外,局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冻干粉,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促进凝血过程。对于静脉曲张性出血,可使用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同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也常用于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止血治疗,能选择性地减少内脏血流,且副作用相对较少。

3.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胃酸会对胃黏膜和溃疡面产生侵蚀作用,不利于止血和损伤修复。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常用的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PPI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的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从而有效降低胃酸浓度。高胃酸状态得到改善后,胃内pH值升高,有助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防止已形成的凝血块被胃酸消化溶解,为出血部位的愈合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般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能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4.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消化道出血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内镜下止血方法包括注射止血、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等。注射止血是通过内镜注射针向出血部位周围或血管内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盐水溶液,使局部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热凝止血则是利用高频电凝、氩气刀等设备产生的热量,使出血组织凝固,封闭血管。机械止血包括使用止血夹,直接夹闭出血的血管或创面,这种方法止血效果确切,尤其适用于较粗大血管的出血。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5.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是消化道出血的必要手段。当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等无效,或者存在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导致的严重出血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出血的方法。对于肠道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若出血量大且难以通过其他方法控制,可能需要进行病变肠段的切除手术。手术治疗能够直接去除出血的病因,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呕血、黑便等症状的变化情况。饮食方面,在出血活动期一般需要禁食,待出血停止后,根据病情逐渐恢复饮食,从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以防止消化道出血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