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2024.12.03 11:23

脑血管病引起消化道出血主要与下丘脑功能紊乱、应激反应、神经递质释放异常、脑灌注不足、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下丘脑功能紊乱:脑血管病可能影响下丘脑的正常功能。下丘脑对胃肠道的功能有调节作用,当脑血管病累及下丘脑时,会干扰其对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胃酸分泌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容易引发消化道出血。

2.应激反应:脑血管病属于严重的应激源。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这会使内脏血管收缩,胃肠黏膜缺血缺氧,黏膜上皮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胃黏膜屏障遭到破坏,同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进而引起消化道出血。

3.神经递质释放异常:脑血管病发生时,脑内神经递质释放出现异常。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改变,可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和血液循环。5-羟色胺可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减少胃肠道黏膜的血流量,导致黏膜缺血、坏死,最终引发消化道出血。

4.脑灌注不足:脑血管病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为了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机体会发生血液的重新分配,使得胃肠道等外周器官的血液灌注减少。胃肠黏膜缺血后,细胞代谢障碍,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侵蚀,从而出现消化道出血。

5.凝血功能障碍: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一方面,脑血管病本身可能破坏凝血-抗凝平衡,如释放组织因子等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使凝血功能受损;另一方面,一些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如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会增加出血风险,进而引发消化道出血。

脑血管病患者一旦出现消化道出血,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血量等。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要兼顾消化道出血的处理,调整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使用,必要时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措施,同时要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