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什么是黄疸性肝炎

2024.08.29 16:46

黄疸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等症状。

黄疸性肝炎通常是在多种致病因素侵害肝脏后,导致肝细胞发生弥漫性损害,使肝细胞肿胀、坏死,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从而引起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患者除了黄疸表现外,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引起黄疸性肝炎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等还有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对于黄疸性肝炎,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诊断。治疗方面,主要包括针对病因治疗,如抗病毒治疗、戒酒、停止使用可疑药物等,同时给予保肝、利胆、退黄等对症治疗措施,以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和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黄疸持续不消退或加重,或者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可能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甚至进行肝移植手术。黄疸性肝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肝脏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