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泌尿外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尿胆原尿胆红素阳性的原因是什么

2024.10.21 14:13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可能是肝脏疾病、胆道疾病、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某些药物影响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肝脏疾病:肝脏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肝细胞受损时,如肝炎、肝硬化等,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一方面,未受损的肝细胞代偿性地增加胆红素的摄取、结合,使得尿胆原生成增多并经肾脏排出,导致尿胆原阳性;另一方面,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经肾脏滤过进入尿液,引起尿胆红素阳性。对于肝脏疾病,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肝炎等。

2.胆道疾病:胆道梗阻时,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例如胆结石、胆管炎、胆管癌等疾病可阻塞胆管。胆管阻塞后,胆汁中的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其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从而出现尿胆红素阳性。同时,由于胆汁排泄受阻,肠道内的胆素原生成减少,经肠肝循环进入肝脏再到尿液中的尿胆原也会减少,但在胆道疾病早期,肝细胞功能正常时,可能会有少量尿胆原经肾脏排出而呈阳性。治疗主要是解除胆道梗阻,如手术取石、胆管引流等。

3.溶血性疾病:在溶血性疾病中,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被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血红素进一步代谢为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大量间接胆红素生成超过了肝脏的摄取、结合能力,使得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肝脏代偿性地增加对间接胆红素的摄取、结合,生成更多的尿胆原,尿胆原经肾脏排出增多,导致尿胆原阳性。而溶血性疾病一般不会直接引起尿胆红素阳性,除非同时合并肝细胞损害。对于溶血性疾病,需要明确溶血的原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4.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胆红素代谢与成人不同。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相对不足。这就容易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出现黄疸。如果是生理性黄疸,一般会在出生后1-2周内自行消退,期间可能会出现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如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如光照疗法等。

5.某些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例如,利福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能干扰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从而出现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评估药物的必要性和风险,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都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为这些指标的异常往往反映了身体内部胆红素代谢的紊乱,而胆红素代谢与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