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胆汁淤积性黄疸概述

2024.08.24 21:20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导致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从而引起的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胆汁的生成、分泌或排泄过程出现异常所致。当胆管发生阻塞,如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肿瘤等,或者肝细胞受损影响胆汁分泌,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都会使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进而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造成黄疸。患者的皮肤和巩膜会呈现黄色,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长期的胆汁淤积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腹胀、乏力、食欲不振等表现。

在临床上,对于胆汁淤积性黄疸的诊断,需要综合多项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胆红素升高,特别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同时可能伴有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有助于明确胆管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原因。对于病因的明确至关重要,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果是胆管结石等引起的梗阻,可通过手术或内镜取石等方法解除梗阻;如果是肝脏疾病导致的胆汁淤积,则需要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肝功能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疾病的恢复。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