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去问诊

微信扫码问诊

打吊针的危害

2024.08.16 09:45

打吊针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可能带来可能导致感染、增加药物副作用风险、引起电解质失衡、损伤血管以及增加医疗成本等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1.可能导致感染:

打吊针时,针头需要穿透皮肤进入血管,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细菌或其他微生物进入体内,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此外,如果针头或注射器未经过严格消毒,也可能导致交叉感染。

2.增加药物副作用风险:

打吊针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药物浓度较高,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的风险增加。部分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损害,长期使用可能加重器官负担。

3.引起电解质失衡:

打吊针时,输入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电解质,如钠、钾、钙等。如果输入的电解质浓度不当或速度过快,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损伤血管:

长期打吊针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尤其是对于血管壁较薄、弹性较差的患者。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血栓、血管炎等并发症。

5.增加医疗成本:

打吊针需要使用针头、注射器、输液管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以及相关的设备和人力成本。频繁使用吊针治疗,可能导致医疗成本增加,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打吊针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其潜在危害,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打吊针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