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慢性胆管炎可能引起黄疸吗

2024.08.09 10:23

慢性胆管炎可能引起黄疸。

慢性胆管炎是指胆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当发生慢性胆管炎时,胆管可能出现狭窄、阻塞等情况。胆汁的正常排泄通道受阻,导致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从而引起黄疸。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一种成分,其在血液中蓄积就会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发黄,也就是黄疸的表现。

慢性胆管炎还可能伴有右上腹疼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黄疸可能会持续加重,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情况。如果慢性胆管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功能不全甚至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对于慢性胆管炎患者出现的黄疸,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如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以明确胆管病变的具体情况和严重程度。治疗方面,需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由于胆管结石等原因引起的胆管狭窄,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或内镜等方法取出结石、解除狭窄。同时,还需要给予保肝、利胆等对症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和进食油腻食物,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慢性胆管炎是可能引起黄疸的,一旦发现黄疸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