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新生儿黄疸偏高和母乳有关系吗

2024.08.06 09:45

新生儿黄疸偏高与母乳喂养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的。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的产物,而新生儿由于生理特点,会产生较多的胆红素。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处理这些胆红素,将其转化为水溶性物质,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但是,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导致黄疸。

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在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研究表明,母乳中的一些物质可以减缓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黄疸。这种情况被称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周,且多见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

并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黄疸都是由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还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如遗传因素、血型不合、感染、肝脏疾病等导致的。当新生儿出现黄疸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母乳喂养的问题。

在处理新生儿黄疸时,首先需要确定黄疸的原因。如果医生判断为母乳性黄疸,通常会建议母亲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监测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随着新生儿肝脏功能的成熟,胆红素水平会逐渐降低,黄疸也会自然消退。

但如果新生儿黄疸程度较重,或者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干预措施。这可能包括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改用配方奶,以便更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水平。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蓝光照射治疗,以帮助分解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偏高与母乳喂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所有黄疸都是由母乳喂养引起的。在处理新生儿黄疸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措施。